首页_富联注册_平台
首页_富联注册_平台
全站搜索
文章正文
主页〞金森娱乐平台〝主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13 19:58    文字:【】【】【
摘要:主页〞金森娱乐平台〝主页 为加快建设美丽孙家畈、精致孙家畈、幸福孙家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全域打造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优、村庄环境美、乡风文明好、基层

  主页〞金森娱乐平台〝主页为加快建设美丽孙家畈、精致孙家畈、幸福孙家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全域打造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优、村庄环境美、乡风文明好、基层基础实的幸福美丽新农村,经过村委会讨论调研后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美丽的孙家畈村,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枫树岭脚,全村地域面积5.1平方公里,共197户,617人,耕地面积457.4亩,其中水田面积427亩,山林面积5473亩。茶叶产业稳步发展,平均每年新发展早生良种茶10亩,毛竹产业快速壮大。通过实施“低改垦抚、培育龙头、基地带动、内扩外移”四大战略,创建了以孙家畈村粮食功能区块为中心的百亩粮田示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年扩大土地流转面积。2009年初完成了孙家畈村的线路进行改造,推广电子信息化工程, 2010年建立了垃圾填埋场,并及时对村内自来水工程进行了新装与改善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村主要道路硬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洁美庭院、美化家园”等活动,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村庄内露天厕所改造60%,卫生厕所入户率均达95%。

  古人云:最佳风水莫过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不错的,孙家畈背靠大墅镇第一高山--公山尖,安如泰山,几千年来自然灾害都悄悄躲过。一弯新月似的河流唱着歌从村前流过,给孙家畈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和人才。左边是绿油油的高产示范水田,像条青龙似的守护村庄。新淳杨公路如一条巨龙似的,跨过高山,越过平原,趟过河流,呼啸着从孙家畈村右边前盘旋而过,这条致富的路将开启孙家畈崭新的篇章。孙家畈村是淳安县黄金旅游线上的一块璞玉,有待大家一起来开发。

  孙家畈村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人文故事,例如:能呼风唤雨的乌龙大王,跋山涉水只等闲的赤脚大仙,知识渊博的解晋,少时游学乐施的方腊,勤俭持家的草席大王……翻开孙家畈村谱,无数野史传说扑面而来,令人新奇而沉醉。这些人文故事,只需要发动村中老人回忆记录,然后稍加修改润色,便是绝妙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支点和启示点。

  昔日革命领导人方志敏,带领红军经孙家畈的公山尖峡谷,遇到当地地主武装围堵,元气大伤。后突围后,辗转到白马,终于被俘,解押到江西上饶,最后壮烈牺牲。现在公山尖的有个山谷,含铁矿比较多,好像个天然的录音盒,每逢雷雨大作时,隐约有枪炮隆隆作响,仿佛在重播历史的电影。可以建造革命英雄纪念碑,成为爱国革命教育基地。

  千岛湖的旅游已经形成品牌且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佛、禅、寺的文化建设项目更是地域难找和资源稀缺;经过察看“公山尖、万佛山生态游”项目在千岛湖西部。我们建议:我们可以利用轮廓粗线条设计、因此稍微开发就可以接待游客的,由此产出周期和回报比都是相当明显;只要因地制宜、立足保护、科学利用、这个项目就是确实可行的哦。 资源优势、宗教资源: 1、千岛湖正在建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我们依附千岛湖的当地品牌、并且大市镇距杭州市100个城市综合体发展规划之一的姜家风情小镇“千岛湖遂安古城小镇”(已建成开放)和“东方好莱坞”(淳安县政府招商引资几十亿正在开发中)轮渡过来20只有分钟左右,两者因为距离近所以今后的辐射作用会相当明显;如果我们这个景点建成了、那么以后游客既能“在姜家做一回古城的守望者”、20分钟过来我们这里“又可以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2、此项目在大市镇孙家畈村、在镇中心所在地,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另外15分钟的地方就有高山悬崖b(洞坞自然村)可以做“悬空寺庙”c的项目期待开发中、 20分钟有下姜村“和帮扶的“新农村宣教点”d以及农家乐e可以接待、还有中途的花石源口“七都港大漂流”f“沙滩项目”g和下姜村口的“阴坞石公石母高山景观”h(山上面的高山景观那是相当的好),目前条件成熟了这些项目都需迫切开发中; 这里当地有这么多比较集中的优势资源,如果各方经过协商,几个村共同组建《西部山野旅游联合体》或者是“千岛湖西部旅游集团”那么大家就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旅游景点的品牌口碑定会是含金量十足;各方可以进行整体合作租赁开发、采取单项建设、资源合作经营权初定多少年不得改变来联合操作、所以这个项目的启动对当地其他资源的宣传、开发和带动作用相当明显; 3,此项目初步启动后进行立项、依靠政府进行再融资,对附近有这么多的景点可以结合起来操作、对当地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大发展将会起到大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利商富民和谐发展的时代推手; 4,这个项目地域所在大市镇、附近就可以建设“土特产的集中销售市场”来为游客服务和提升部分农富产品的潜在价值给农民增加收入。 5,千岛湖和当地的佛文化还不浓厚、有这个项目对当地旅游的资源利用和文化内涵是一大提升、立项和开发的过程定会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圣贤者乐佛。万佛山生态游是集“田野风光--悬崖峭壁--佛宇庙寺--文化提升--影视基地(附近20分钟轮渡的姜家几年后就有)”这样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到这里在灵山、秀水和悠然南山的意境之中感悟佛教的真谛、品味人生得失、升华人生境界;---其资源品种之全、品位之高、韵味之雅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其品牌的价值将来是非常超值。目前是投资打造万佛山生态旅游的最佳时期;然后进行立项、依托政府进行再融资来改造和提升,根据时代功能分不同的阶段来对山上面的“万佛”进行细分、利用和雕刻(佛文化的有些内涵补充和提升是需要几百年的传承和发扬的事情)。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纳文明财富”。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万佛山”生态游;集“田野风光--佛宇庙寺--悬崖峭壁--附近今后有影视基地”,这样几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使游客来了以后在灵山、秀水和悠然南山的意境之中品味人生得失,感悟生命的价值、领会佛教真谛的境界是不言而喻。我们可以采用当地农村土地入股和资源入股、其他资金入股、智力入股和政策入股的股份方式进行现代企业的公司化操作方式,各方进行整体租赁开发、采取单项建设、资源合作经营权初期定50年不得改变,入股资金3年后经过公司协商(80%股份同意后)转让给个人或者政府均可。

  孙家畈工业资源匮乏,村级经济落后,是个外出打工最多的村庄,每年有大量的热钱是通过外出打工者汇回村中的,而且有很多打工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跃为老板。村中无数新洋房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无不展现出村民殷实的家底。我们可以利用大年初一,广发英雄帖,邀请外出打工者来村委会喝喝茶,畅谈建议,为孙家畈出一份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会有故事发生。

  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环境污染已无力承载。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占全球消费量31.1%,持续飙升到2012年的39.39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9.4%。十年消费了292亿吨煤炭,以年均2.56亿吨的年均增速持续增长,煤炭利用强度一直维持在一次能源消费的70%。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使2013年年初中国的5级以上的严重雾霾污染区域达143万平方公里,以PM2.5为主雾霾污染区域达270万平方公里,酸雨污染覆盖区域超过120万平方公里。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刻不容缓。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宏观背景下,蕴含着未来我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同时有研究显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2020年城镇化达到60%时,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这个数字意味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个国家能源消费之和,接近南美洲能源消费总量。在当前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下,需要通过能源革命,建立新的能源体系,才能为城镇化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能源供应保障。生物质燃气(主要指沼气)不仅是低碳清洁能源,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既能有效消除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在生物质燃气的利用过程中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能源危机的基本保障,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城镇和乡村的重要手段。

  沼气在中国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循环链条以及高效清洁的生物气体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超过250亿元的资金专项支持沼气事业建设与发展(图1),使得21世纪的前10年成为中国沼气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图2),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户用沼气达到399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3%,受益人口达1.5亿多人,每年可以为农户提供124×108m3的沼气。可以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规模和使用量居全球之首,成为中国利用技术最成熟、推广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之一。

  沼气工程所采用的厌氧发酵技术,是当前世界各领域的主流技术,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尝试和探索,目前国内的厌氧发酵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能源站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的建设。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需求,这些可以确保沼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的运行。以畜禽粪便和秸秆混合原料的沼气工程为例,见沼气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发酵原料畜禽粪便收集之后进入调节池、旋流沉砂池等预处理段,经过进一步水解和沉沙处理之后经转子泵或螺杆泵打入厌氧罐发酵。秸秆原料经粉碎之后进入原料储存间暂存,然后使用装载机等运送至干式进料设备输送至发酵罐内。工业化沼气工程一般采用全混合式钢结构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碳、脱氧、脱水净化后生成生物质天然气,发酵过程的部分沼气用于燃烧供热用于厌氧罐增温。厌氧发酵后的发酵液经过固液分离,沼渣生产固态有机肥料,沼液用于果园、饲料地和有机作物种植基地的液态有机肥料,在非用肥季节,沼液进入沼液储存池暂存,沼渣进料堆放场暂存。

  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用来满足美丽农村内部居民的炊事采暖用气,沼液沼渣经过深加工后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绿化用肥,并可为周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生活垃圾的无机物可以做成免烧砖,其中可燃物加工成RDF。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美丽新农村,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提升沼气在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李景明 2011.5 新能源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沼气产业化发展前景探析》 刘起 方创琳 2012.5 现代城市研究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要素。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促进新型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各项服务措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降耗治污的绿色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地方与政府加强和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规律,更好的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有效地提高领导能力的科学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农村起步和突破,改革开放又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农副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体制不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前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好的地区基础设施会健全一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物力要多一些。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没有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规划与施工脱节,建设中无人监管和指导等现象出现。

  ②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持续动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当前,多数乡村存在着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放、化肥农业实用过量、非法占有耕地等现象。部分乡村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任由非法开采矿山破坏土地,接收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等。虽能短时间发展经济,但破坏了环境,不能持久存在发展。

  ③农民主动性不能调动,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要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怎样的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果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再好的政府规划,再多的政策扶持,再大的资金投入,也难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④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制约突出。制约建设美丽乡村因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面型高素质农民进行管理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能把生态、文明、持久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⑤基础设施管理难解决,服务理念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责任划分不清,党群干部服务意识缺乏,常常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后,有人使用,却没人管理的情况。如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等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和管理,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也将面临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事业管理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任重道远。要求各地方与政府,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工作细致入微,保障美丽乡村。

  ①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立足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整体规划和环境整治,配好相关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和推进环境长效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把当地实际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融合,健全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体系,深入参与建设一线中,从整体上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②重整产业结构,增强持久发展动力。美丽乡村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现有资源,坚持环境优势与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鼓励乡镇、乡村投资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③增强农民活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只有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④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人才制约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

  ⑤健全保障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美丽乡村的管理与维护,村里应设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处和保洁队伍,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卫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旧面貌。各政府应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分工和责任,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

  以美丽乡村典型模式培育为抓手,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整市示范创建活动。

  一是培育传统农耕文化型美丽乡村。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长。2016年,梨树县蔡家镇蔡家村通过挖掘清代柳条边历史,收集别具特色的关东农耕老物件,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关东农耕博物馆”,已成为全省展示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缩影。

  二是培育农业高效引领型美丽乡村。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涌现出梨树县高家村、伊通县建国村等一大批高效引领型美丽乡村。其中,高家村的棚室蔬菜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培育民俗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传承的好,发扬得好,展示得好,美丽乡村建设才更有底蕴。伊通县靠山镇姜家村、双辽市永加乡忠信村所呈现的村民友好、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浓郁民俗文化气息,让乡风更狻⒚穹绺善。

  四是培育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是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打造形成梨树县霍家店村、双辽市宝山村、铁东区卧龙泉屯等乡村旅游精品线。

  五是培育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好,美丽乡村才更具有魅力。伊通县河源镇保南村、铁东区营盘村都是典型的生态环保村。其中,保南村曾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部级生态村、“中国美丽乡村”的荣誉称号。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建设与管理并重,美村与富民齐抓,发展与民生共进的思路,打造形成了以277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一是抓好重点村项目建设。立足全市36个省级重点村、45个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省补资金1500万元基础上,整合投入环保、水利、农业、联建帮扶等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4.7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抓好精品线路建设。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自然田园景观、地域文化、乡土民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度假农业、农家乐旅游等新型农业业态, 全市现已打造形成了北方巴厘岛、关东农耕博物馆、柳条边工匠园、一马树森林公园、卧虎大草原、吉府源采摘、丛泉湖垂钓、大孤山温泉等13条乡村旅游观光精品线路。

  三是抓好村屯完善提升。通过提升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完善村屯绿化美化亮化,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等,今年年底前,全市将完成300个村的提升任务,提升覆盖率达到40%。

  四是抓好整县(市、区)、乡(镇)示范推进。启动铁西区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整区推进试点;启动铁东区、辽河农垦管理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整区推进试点;启动伊通县绿化美化示范整县推进试点;启动梨树县梨树镇、榆树台镇,双辽市玻璃山镇、永加乡、服先镇,伊通县营城子镇等6个乡(镇)美丽乡村整镇推进试点,全力做好试验示范,继续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省里“八清一禁止”的工作要求,围绕我市“农村五改”工作方针,精准发力,整体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2016年,全市共投入环境整治经费2408万元,清垃圾堆66124个、清粪堆27401个、清柴草垛18265个、清路障39830个。有616个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

  六是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四平市以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村庄更洁净,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为目标,自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美丽乡村评选,打造精品样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美丽乡村42个,市级美丽乡村100个。

  七是抓好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按照“五美”、“五净”标准,规范评选活动程序,统一评选标识,提倡开展邻里推荐、屯公示、村审批、乡镇统一命名,以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宣传典型,公布评选结果。2016年打造美丽庭院5000个,干净人家10000户。

  八是抓好村屯绿化美化。以入村道路、村内主次街道、村部、休闲文化广场、农户庭院、沟渠两侧等为重点,突出路边、沟旁、村屯、庭院等重点地段栽花种草。2016年绿化美化公路622公里,美化自然屯613个,栽树157.63万棵,栽花2466.5平方米,栽草坪36.8万平方米,安路灯963盏。

  九是抓好品牌建设。深度挖掘我市独特的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充分体现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彰显新农村文化特色,年底前将打造文化品牌特色村13个。

  十是抓好产业融合。推动新农村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精品示范带动做起,立足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传统农耕文化,开展现代农业采摘活动,推进民俗游和农家乐,让城里人乡愁有寄托,体验耕读文化、寻觅山水情怀,把我们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促进农民增收的资产、资本,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保障力度,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引导、激励、整合、监督多管齐下,树立了鲜明工作导向,推动新农村建设规范化、长效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查指导职能,落实工作责任,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工作结合。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相互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基础设施、规模经营、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特色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幸福乡村的目标。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新农村建设成果,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多渠道解决“筹资”难题。鼓励县一级把资金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原则,把环境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结合。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机制,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积极性。

  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有措施、有制度、有资金、有目标,整体推进,亮点频出。自实施以来,各县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政府更是积极主动重视有加,作为一项惠农工程,成效是显著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惠农政策一项一项地制定、实施、展开,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的主动性在哪里?对政策的反馈如何,我们的关注度不够,所有的政策实施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效果如何、政策是不是可以持久地、有效地达到这样制定政策的初衷和目的,更是很少有人追踪。所以,课题组利用这个暑假进行了实地调研,寻找真正让农民在农村真正安居的方式,寻找让农民增强对家乡自信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农村找回自己的根。最终,让中央的惠农政策切实有效地在农村落到实处,为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助力。

  1.1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并且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小康、提升生活质量。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理念。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推进。

  1.2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源于农村地域差异的客观要求。农村的地域差异导致各地基础环境和发展水平总体不平衡,不同农村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复杂,所以,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也是不统一的。这就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挖掘本村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通过课题组成员针对正定和栾城的几个美丽乡村的调研结果看,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农民们的积极性较之刚开始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思路时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组利用2015年寒假和2016年暑假,分别到我市的几个美丽乡村进行了现场座谈和发放调研问卷,采用不同形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一共进行五次座谈,对象包括乡镇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代表;一共发放调研问卷两百份,收回187份,发放对象包括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代表。因此,课题组掌握了一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资料。下面就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了解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很多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一知半解到比较了解的层面,主要是通过看新闻、上网以及通过村里的宣传了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农民们对于本村的发展现状基本满意,但通过与外地的美丽乡村比较后,普遍都觉得本村还可以发展的更好,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在调研中发现,农民们表示愿意参加村里组织的相关活动,只要不忙的时候就会积极参加,总的来说农民们是满意于现状的。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农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不低。但是,农民们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都清楚,美丽乡村建设必定少不了各种具体规划的定位和引领,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有的村子并没有提前规划好,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索着前进;还有的村子,决策参与者往往停留在乡镇、村一级,到村民小组和农户中间调查研究不足。总之,广大农民很难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上来,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和选择权,从而导致农民们对一些决策不满意、不配合。在问卷中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在能否为村子的发展主动献计献策方面,97%的农民表示不会主动献计献策。这样,农民的主体作用就削弱了。

  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需要做的事情多,如道路建设、绿化种植、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的综合提升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不是每个村都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由此,因为广大农民投入不多,所以对建设成果不够珍惜,再加上有的农村的精神文明教育跟不上,导致一些农民对物质利益具有很强的欲望,而忘记了中华民族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普遍持有“等靠要”的态度,甚至过度索取。也就是说,个人思想道德没有提升的话,农民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村民自治的角度讲,这些事情应该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但是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来看,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并不是很高,有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甚至“自扫门前雪”都不愿意去做。农民住房以外的大量整治工作,比如环境卫生等,都是由村里出资招聘服务人员完成的;还存在少数农民因个人利益得失而对领导不满意,从而与村里谈条件、不配合,影响村里的整体工程进度。

  课题组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简单地总结出几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通过不同途径特别是新兴媒体等平台,向农民传达国家、省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政策,向农民们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目标。通过宣传,让农民知晓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燃起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通过宣传,让农民了解其他省、市、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有比较就有动力,从而激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民群体本身存在局限性,在《论人民民主》一文中曾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因为,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农民思想觉悟方面的一些弊端意识就会显现,面对的利益越大越会出现问题,就会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所以,要引导和教育农民,让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

  自河北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同时要看到,对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挑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偏远地区的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空心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记忆中的故乡;再如,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一些地方诚信缺失、家风不正,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活动存在等问题多多。所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农民的价值取向趋于主流价值观,以精神文明的新成就扮靓美丽新农村。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到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做到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并且组织全体村民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并提请农民监督实施。

  广大农民都盼望尽早实现小康,过上富裕的日子,所以,农民的眼睛也会盯着那些发家致富的人,想学本领。了解了农民的心思,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弘扬我党的又一优良传统,那就是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的人,比如,传授经验技术、协助开发渠道等,在这些新时期的“乡村领袖”的带动下,让农民们都参与进来,都朝着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努力,心无旁骛,这样,就不会再有仇富心理的人,每个人都有了建设自己家乡的积极性。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需要各方面认真思考的问题。

  [1]宋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建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3.20.

  [2]毛建等.农业科技团队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5.20.

  [4]李蕊.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赤子(上中旬).2015.9.15.

  [5]朱哲江.特色小镇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来自河北省馆陶县的调研报告.2016.9.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实效。突出本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规划步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产生实效。

  农业部把“美丽乡村”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确立了“项目能向美丽乡村倾斜的要倾斜、资金能向美丽乡村倾斜的要倾斜”的工作思路,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优势,进行重点创建。目前,可以向美丽乡村倾斜的部级项目资金总额每年在70亿元左右,主要包括农村沼气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清洁生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还有农村清洁工程、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专家进村入户、技术引进与示范等项目和资金。同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将依托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安排若干“美丽乡村”创建相关项目,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技术支撑。

  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差异,因村施策、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农业部在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案例研究、实地调研和内涵提炼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总结出美丽乡村创建的十大模式并向全国进行了,为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这些模式都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怎样的地区,又有哪些典型乡村可资借鉴?展览将作一一解读。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其发展内容主要是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特点,重点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建立现代公司组织,推进村企一体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村庄依山傍水,青山环绕,具有传统的田同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原则,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严控环境污染,实现山清水秀;在产业发展上要突出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其发展内容主要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对村庄自身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村庄规模,注重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在产业发展上要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种植业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要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建设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推进健康养殖。

  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其发展内容主要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与农村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建设相衔接,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整体推进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社区主干道路硬化和公共场所亮化,引导社区房屋建设或改造,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利用。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以保护乡村人文景观、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系统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景观风貌和人文资源,传承乡土形式和内涵。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要在保持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加强保护、修缮和改造,美化村庄环境。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发挥优势、综合发展,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渔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建设集捕、养、加、贸、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合理部署养殖功能区划,充分挖掘养殖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潜力,走品种特色化、技术精细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发展之路。拓展远洋渔业,构建规模适度、装备精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作业结构合理、生产稳定高效的现代化海洋捕捞船队。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修建人工渔礁、增殖放流等人工手段,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体质量,局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缓解水域生态“荒漠化”等问题。

  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于农区。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减少天然草原超载牲畜数量,实现草畜平衡。加强草原围栏和棚圈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稳步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草原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发展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较重,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其发展内容主要是以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改水改厕、农房整修、沟渠清淤、绿化亮化为重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连片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河网、垃圾和污水处理网一体化建设。推广便捷适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垃圾处理系统,构建长效机制,确保正常运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化肥、农药合理利用,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村庄远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休闲旅游型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大力完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同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同,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

  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其发展内容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使用节水、节肥、节药等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严格控制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活动正在将先进的理念带向农村,将适用的农业技术带给农民,将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和做法带向全国,同时将“绿色二人转”的快乐正能量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农民在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感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在本次展览上,系统展示了近两年来这一活动的开展情况。

  2013年6月22日晚6点,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本山传媒主办的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科技加文化下乡的大型公益活动大篷车启航。

  2013年6月23日-30日,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一季)公益活动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的7个美丽乡村进行。活动场场精彩,天天火爆,效果超出预期。

  活动摇撇下一路的欢乐,取得巨大成功。可以概括为“三个满意”和“三大创新”。

  “三个满意”:一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了让各级政府满意;二是充分发挥文化搭台的效应,做到了让合作伙伴满意;三是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做到了让农民群众满意。

  “三大创新”:一是注重科技文化结合,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一种创新。二是注重运作模式提炼,是“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一种创新。三是注重活动品牌打造,是农业部拓展农村工作的一种创新。

  2013年11月23日-12月2日,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二季)科技加文化“双送双带双促”公益活动在福建、江西和湖南三省进行。共举办8场公益活动,场场爆满;开展现场科技咨询,把技术和知识送给农民;举办免费公益演出,把文化和文艺节目送给农民,真正做到了送科技到地头,送文化到村头,送欢乐到心头。

  2014年6月7日-19日,在夏粮喜获丰收的时节,中国美丽乡村快乐行(第三季)科技加文化“双送双带双促”公益活动在京津冀鲁四省市进行。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著名表演艺术家、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赵本山等出席首场活动,看望科技专家和演职人员,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正是因为策划好、安排细、天帮忙、人努力、心思齐,使活动圆满成功!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整个活动组织精心细致,节目演出精彩纷呈,编排制作精致新颖,总体设计精美大气。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参加此次活动,更感受到活动开展的意义重要,特色突出,形式新颖内容好,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达到多重宣传效果。

  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是最早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目前建设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13年5月,浙江省委明确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美丽浙江建设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到2017年,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争取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些目标怎样去实现,之前他们又是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展览都将一一呈现。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至今已经十多年。十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并逐步引入“生态省”、“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形成了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四美三宜两园”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呈现出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同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十多年来不懈坚持的村庄整治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是村容村貌深刻变化。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二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三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形成了人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农民的卫生习惯、环保理念、民主意识、公德观念普遍养成。四是干群关系极大改善。普遍提升了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为民办实事的能力,村庄整治建设开展与否、成效好坏成为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尺和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要依据,凡是村庄整治成效好的村,干群关系普遍融洽。五是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村庄整治建设被农民群众誉为“是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说起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就不能不说安吉,安吉美丽乡村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样板;中农办多次来安吉专题调研;农业部专题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战略推广会”;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安吉县作为新农村建设全国标准化示范县;民革中央把安吉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基地;安吉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并荣获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温铁军等知名学者将美丽乡村建设提炼为“一二三产结合、城乡统筹联动、人民幸福富足”的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目前,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创建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7%,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66.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7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7亿元增加到42.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人由3.4亿元增加到24.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5402元增加到17580元,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转变为高出全省近1500元。在全面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有效地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

  “三农”工作始终是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等科学发展思路,首都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科学的发展思路陆续转化为了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三”工程、构建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化体系、促进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持续快速增收、推进“新三起来”工程激发乡村活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的过程中,北京的农民发生了观念性变化、农业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北京市始终注重挖掘发挥各类典型,特别是“北京最美的乡村”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努力强化舆论支撑。如今,北京的美丽乡村如同一颗颗珍珠,在美丽的京郊大地上闪耀着“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光芒……

  立足首都发展定位和“三农”工作实际,北京逐步探索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着力拓展现代农业的新功能:

  拓展生产新功能。明确了“种业之都”定位,种业销售额稳定在1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10%;设施农业持续发展,规模已达35.85万亩,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市场供应。

  拓展生态新功能。着力发展循环农业,促进节能减排,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90%;建立农业生态价值评价机制,全市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万亿元。

  拓展生活新功能。不断开发多种休闲农业模式,逐步培育“北京最美的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品牌,成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

  拓展示范新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1%,全国领先。

  让农民安居乐业,是“三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多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给北京农民带来了日益幸福的生活:

  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和低收入农户共同致富行动计划,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是2006年的2.5倍;农民非农就业率超过85%。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大幅提高农民社保待遇,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明显改善;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体化和全覆盖。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实施了“五+三”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全覆盖;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城市化改造成效显著,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稳步开展;十年来市级累计投入20.4亿元,完成了山区8.4万人的生态搬迁;目前已经完成农宅抗震节能保温改造47万余户。

  “环境美”,是美丽乡村最直观的“名片”,更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最基础条件。如今的北京美丽乡村,让人流连忘返: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干净、整洁、路畅、村绿、建制”的标准,创建国家生态县2个、部级生态示范区11个、部级生态镇91个、部级生态村2个。

  创新沟域经济模式。在建成25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5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四季花海、百里画廊、天河川、白河湾、酒乡之路等知名沟域,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和特色产业等五项工程696个,总投资96.8亿元。

  积极推广新型能源。全面实施了“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减煤换煤、清洁空气。2013年8月,全市在农村地区实施了“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减煤换煤210万吨,超过农村地区民用散煤总量的一半。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在强化“物的新农村”的同时,着力提升“人的新农村”,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文化设施逐步完善。2006年以来,新建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农村成人学校覆盖所有乡镇,农民远程教育网通达所有乡镇和重点村;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行政村文化室100%全覆盖;“村村配置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保护了传统村落,1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个村落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逐步培育提升文明乡风。始终注重“人的新农村”建设,评选了600多个首都文明村、近100个“首都文明乡镇”;出台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十个一”创建工程;连续举办了25届农民艺术节,在寓教于乐中激发了农民的主体作用。

  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农委、北京市旅游委共同创办了“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

  活动紧紧围绕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促进城乡交流互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目标,始终突出“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的主题,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形象化为易记易传的“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并细化为12项具体标准,每届都分为“候选村庄推荐、集中宣传报道、多种形式评选、活动总结表彰、活动深化提升”五个阶段有序进行。

  截至目前,活动已经顺利开展了9年7届,逐步成长为全市知名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累计有93个村庄从全市3940多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被社会各界综合评选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该如何落到实处?展览从市、县、村三级展示了5个典型如何各显神通,让“美丽乡村”美梦成真。

  贵州省黔西南州是地球上喀斯特景观发育最完善、保存最完好、组合最完美的地区。州委、州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支柱产业的勃兴,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黔西南州决策层创造性地谋划,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了两届全国首个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高端峰会――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使黔西南乡村之美、山川之美、人文之美得到进一步推广。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县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宽甸县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四场五化六整治”,大力开展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乡村环境明显改善。该县河口村被农业部确定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山东省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青州农民画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特点突出,是现代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本次参展由青州派出了市文联、中国青州农民画画院精选的40幅青州农民画精品进行展出。并派出2名代表青州农民画最高水平的农民画画家现场作画。

  江苏省永联村是全国文明村、部级生态村,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十大典型村之一。永联村坚持城乡统筹,在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区、生活区、农业区分明的原则之下,按照地域化、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建设了可容纳3万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全村98%的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并且不断创新乡村治理结构,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要知道已经实现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子,就去该村展区看看。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是京郊第一村。改革开放以来,村支书田雄带领韩村河人勇闯市场,把韩建集团发展成为国家特级资质大型企业,把韩村河村建成家家住别墅楼的生态型花园式美丽乡村。现在韩村河村民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科学谋划,华丽转身,续写了强村富民的“美丽乡村”之梦。

  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省相继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当前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路径的根本性措施,予以高度重视,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集聚资金、人才、技术倾斜帮扶,全国形成了政府加大投入、各界热情支持、农民积极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大量好典型、好模式、好做法。无论是在美丽富饶的北国,还是在风景迤逦的江南,无论是在引领改革风潮的东部沿海,还是在充满机遇的西部边陲,各级美丽乡村创建典型,正引领着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大深度蓬勃发展。到展览现场,看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成果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下面仅举几例。

  2013年,天津市启动了文明生态村“升级版”的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工作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线,以美丽村庄建设和清洁村庄行动为主要抓手,以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整治村庄环境面貌为主要内容。截至2014年底,天津市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125个、美丽村庄301个、清洁村庄2000个。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农民环境意识也得到不断提升。

  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对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功能提升、在村庄“四边”见缝插绿,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大清整,极大改善了村庄的面貌。

  河北省以“五位一体”建设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明确目标、舆论引导、典型带动、资源整合和素质提升”为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创建,全省参与创建的42个村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全省的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014年,山西省全面启动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该行动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各行业部门项目和资金整合,实施完善体制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示范村、绿色生态示范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成一批家同美、田同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镇荆圪道村以村属集体企业为龙头,在充分发挥荆圪道自身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基础上,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力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以村庄改造工作为重要载体,聚焦规划保留的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坚持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原则,在全面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乡村。同时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以规划保留为前提,聚焦基本农田保护地区;以村庄改造为载体,综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至2014年末,上海市村庄改造工作受益农户逾38万户,建设总投入已过百亿。改造后的农村“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村庄环境大幅改观,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

  安徽省把农业部的“美丽乡村”创建与本省的“美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明确了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发展路径:皖北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皖中片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沿江片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郊型乡村;皖西片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塑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皖南片加强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世界文化乡村品牌。

  自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情况。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次播出美丽乡村相关新闻。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分别设立了“美丽乡村”专栏及“美丽乡村”周刊。各地媒体纷纷跟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报道美丽乡村的热潮。此外,农业部及各省各地美丽乡村创建单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补充和延伸,深入报道了美丽乡村相关信息。展览将把这些宝贵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整体再现。

  如何参与创建?展览进行了举例说明:2014年12月12-14日,由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发起,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22个单位联合成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联盟整合各单位环境整治、规划、地理信息、农业经济、生物育种等技术,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作为国内唯一为农村基层干部搭建的全国流和沟通平台,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通过举办“全国村长论坛”、与中国农村杂志社合办《中国村庄》杂志等工作,也对如何参与“美丽乡村”事业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试。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所办“全国村长论坛”,迄今已有14届,系目前唯一为农村基层干部搭建的全国流和沟通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农村科技工作,以科技为支撑,平衡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依靠科学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一连增,肉蛋奶等农产品实现了有效供给,农业重大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得以改造提升,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村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展览将把这一切集中呈现,展示科技如何为美丽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我国经济整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形势下,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踏步转变。节约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内涵丰富、多技术集成的现代农业业态。节约型农业包括节水农业、节肥农业、节种农业、节药农业、节能农业等。

  生态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首选的农业发展道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诸多新技术、新模式。如秸秆综合利用五化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生态循环畜牧业模式、现代循环农业模式、水产生态养殖模式、高效健康水产养殖技术等。

  种养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了农田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种养废弃物有机肥制造等关键技术,可以推进农田资源高效利用与牧业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农业可分为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走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绿色、有机农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认可。然而,现代科技赋予了农业更多更高级的模式,如气候智慧型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等。

  “炊烟袅袅”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传统农村形象,但今天的美丽乡村是否如此呢?农村沼气、清洁炉灶、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太阳能产品等等,将塑造一个更加清洁、更加美丽的现代美丽乡村。

  农村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美丽乡村首要一点就是环境美。展览会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产品、技术及模式情况,重点展示复合微生物直投净水、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基于浓稀分流的粪便污水处理、垂直流芦苇床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等系列技术。同时介绍了我国面源污染现状、系统综合解决措施及集成技术情况,国控点监测内容、监测点、监测方法、治理方法等。

  产业是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产业发展首先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展览会系统地展示了耕地保育与产地环境质量保护,新型农药、可降解地膜等农业绿色投入品的应用,保障美丽乡村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等。

  种质资源、生境资源等是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保障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农业资源大部分分布于农村,如何有效保护是个重大课题。展览会将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非主流化保护,中国地方畜牧品种遗传资源活体保护,农业外来生物入侵防控,湿地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等诸多技术、模式集成汇总,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当前农村资源保护工作的现状。

  该部分详细解析了支撑美丽乡村的科技体系,包括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实验室体系、农村能源体系、资源环境体系、诸多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等,同时选择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永清基地等典型创新基地,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等典型平台,中国农业大学等典型科研机构,进行集中展示,让公众直观了解这些美丽乡村幕后支撑者的具体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是美丽乡村的创建主体,他们决定着美丽乡村的未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项目等等。国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培育体系,本次展览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现状、政策、目标、对象、人物风采等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

  在世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四大文明古国,然而非洲东北部的古埃及、亚洲西部的古巴比伦、南部的古印度文明都先后消逝在时间的星河里,唯有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发展壮大,至今仍然生机勃勃。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绵延不断地发展、兴盛并且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呢?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强调农业生产系统的协调统一,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大农业观和大环境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那么请来到美丽乡村博览会,观摩文化篇。

  谚语“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这里的节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至今指导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被气象学家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不识字的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通过对气候、物候现象的观测,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捕鱼活动,做到不违农时的呢?为什么二十四节气有如此威力,其中又有何奥秘呢?顺应天时部分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你解读中国古人与“天”对话,直观呈现先民顺应天时的农时观,带你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发明过程、历史足迹、丰富内涵以及与其相关的农事谚语和民俗活动。

  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田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国为什么能够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在我国同一块耕地为什么能够连续耕作数千年而仍然土地肥沃、生产力旺盛?相反,在西欧直到18世纪还只会用休闲耕作法养地。聪明的古代先民是如何与山争地和与水争田来养活众多的人口?如何通过物质循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如何运用因地制宜种养结合、水陆互动等模式创造古代生态农业的呢?道法自然部分通过图、文、物结合的形式对先民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和生态农业的理念作了一一展示。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和以精耕细作著称的国家,汉代就有了轮作和复种,而西欧在中世纪仍以三圃制(一种典型的休闲制)为主。中国在耕作制度方面的历史文献也很丰富。

  土地是农耕之重要要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容易利用的土地开发完毕后,促使人们开发其他土地利用形式。如在湖滨河滩地区出现了圩田,在湖区出现了架田,在海边滩涂出现了涂田,山地从浅丘向山坡出现了梯田等。

  先民们从自发到自觉地应用着生态理念,逐渐创造了农田立体问套、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这一生态理念的建立和发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什么让乡村能够“留得住乡愁”?是那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还是那冒着袅袅炊烟的村落和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你可知道那浇灌着田地、孕育着万物的生命之源的水是怎么来的吗?这次展览将向你娓娓道来,而且有图有文有物有真相。相信你一定知道,咱们国家历史上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名村,但是你知道为什么这些名村如此美丽吗?为什么能够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始终生机盎然?展览将向你揭示其中的奥秘,那就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聪颖智慧。

  从上古时代起,先民就致力于水旱灾害的防御,几千年来,建设了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一批著名的水资源利用工程,在抵御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水力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从全民温饱,到全民小康,我国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提高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

  农村的规划的工作是保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关键,而农村的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也需要各界村民的配合。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征集村民的建设性意见,领导村民共同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必须做好接待工作,尤其是基层政。

相关推荐
  • 首页[摩鑫注册]首页
  • 主页〞金森娱乐平台〝主页
  • 首页2号站娱乐平台
  • 首页。摩杰娱乐平台。首页
  • 杏福娱乐-首选网站
  • 首页“宗盛娱乐”首页
  • 摩鑫注册步骤
  • 恒悦注册恒悦注册登录
  • 首页-万恒娱乐「主页
  • 恒悦娱乐-平台黑钱吗首页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富联注册_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